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

線上理財的奇襲

最近很容易在許多國外的媒體或者雜誌上看到許多網路新創公司,都朝著線上理財整合的方項在規劃,有的專攻現金收支的管理,有的則是放在投資資訊的整合提供,有的則是直接搶攻理財規劃的市場。

這一直是我蠻感興趣的一塊領域,雖然很多都還是草創階段,但是看的出來透過網路,少少幾個人很快就能夠做出一般金融業不容易做到的彈性......




其中有個想法是來自於一些主打投資資訊整合的網路公司,就現在大多數人所面臨的環境,無論是券商買股票,或者銀行買基金,有很多自主性高的投資人,自然會選擇資訊提供豐富,或者交易費用低廉的管道。而若有銀行要收高額的手續費,往往要靠更細緻的理財服務來抓住客戶的心。

在過去資訊缺乏整合,投資人可能一旦習慣了一個交易管道後,就不太有興趣花時間去移轉,畢竟如果要移轉,這之間也許要花上很大的功夫。

我嘗試了類似SigFig這類型的線上服務,很有趣的是他可以把客戶在各交易券商的資訊整合在一起,換成是基金來看的話,投資人只要提供帳號與密碼,就可以把也許落在富邦、中信、國泰等銀行的基金,或者是直接向基金公司買的基金整合在一個平台中。

過去可能投資人要各自收不同來源的對帳單自己整合,或者接收不同地方來的訊息。但透過這種網路平台,就可以把所有個人項下的標的全部放在一起,可以看到所有完整的配置。

藉由這種模式,有機會淡化交易券商或銀行所負責的角色,因為最前端面對客戶已經有一套整合的訊息與建議了,在這樣的介面下,會讓客戶覺得券商或銀行只是單純進行交易的管道,甚至這些網路平台會告訴投資人,同樣買相同的基金,哪些銀行或者券商可以更便宜,只要過去的交易都移轉到這些便宜的券商或銀行,報酬率至少能夠再提升多少%。在這樣的溝通下,交易管道的角色就會再弱化,讓投資人重視報酬率而選擇較低手續費的交易通路。

目前看到這些理財平台吸引客戶或者提供協助的方式很多,但大多是靠數據分析,有些是以提供資訊為主,幫助投資人快速掌握每一個持有標的的財務狀況、市場訊息、相對強弱比較等,進而協助客戶汰弱換強。譬如客戶買了A基金,線上理財理財平台會告訴他,他是透過XX銀行買的,付了3%的手續費,但是透過另外某銀行買,只要1.5%的手續費,依照過去的交易頻次,可以多賺多少錢,其次這檔基金的績效目前排行中等,以投資相同市場以及策略的標的中,B基金的手續費更低,經理費與保管費也較低,分析後的績效更加,若汰換成B基金,有可能再提升報酬率.....

除了讓投資人做投資標的與通路的調整外,也有負責提供資產配置建議的,讓投資人選擇對應的風險與目標,然後跟著網站建議的配置方式持續調整,當然背後也會提供許多誘人的分析數據與圖表,讓投資人了解目前達成的狀況。

這類型的網路平台如果越強,未來應該就很有可能逐漸瓜分現在既有的投資客群,原本交易通路同時負責理財建議與交易的角色,也會因此被剝離。

個人是覺得這塊很有趣,不過投資商品與一般實體商品不一樣,實體商品如書本,在各個通路或者各段時期買到的價值是固定的,看誰有較靈活的手法或者低價就很有機會搶到客戶。但投資商品背後連結的價值是不固定的,可能比預期高,也有可能比預期低,讓投資人買單的重點則會是在對於未來那不確定性價值的信任感。誰能夠幫客戶解除那種不確定的疑慮,就較有機會贏得市場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