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

隱形的敵人:建構競爭生態圈與服務平台

(圖片:williamlong.info)

這篇感想來自於430期的<財訊>雜誌,剛好跟我最近負責思考的議題有些關聯性,所以做個紀錄。

雜誌舉了幾個隱形敵人的例子,介紹很多產業跨界競爭,讓對手措手不及,譬如

麥當勞競爭對手不是肯德基,而是便利超商

無敵的低價賣場Walmart的對手不再是其他大賣場,而可能是Amazon

郵局包裹寄送的競爭對手也成了超商

銀行的競爭對手出現了類似悠遊卡的小額儲值卡、超商,以及支付寶這樣的支付工具,甚至餘額寶還能轉把餘額投資於基金

電信商過去靠手機的語音與簡訊獲利,被免費訊息與免費通話給搶走

台灣大計程車隊除了計程車業務,還跨界讓司機變導遊搶旅行社生意,車體大打廣告....




雜誌後的專家處方,提到了企業應該重新定位核心價值,重新定義市場競爭策略,延伸出自己的平台。

譬如日本體重機廠TANITA不只是做體重機,而是核心在於體重管理,所以延伸出精算卡路里的健康概念餐廳,打造健康管理公司的形象。

統一超原本只是賣東西,但因為據點多,加上有自有的物流通路,所以讓據點成為所有產品的銷售點,以及物流的配送,甚至是據點與據點之間的服務串連,都強化了這個平台的優勢。

另外台灣大車隊,主要的收入仍是提高計程車司機的加盟,而加盟車隊限制多,重點是看能否提高獲利。所以台灣大車隊透過增加旅遊服務來降低司機空車率,並透過廣告來提高收入。

並透過來來往往的車輛平台,延伸出微型搬家、代酒駕、老人看病等服務。

這些公司都慢慢發現,當規模持續拓展,賣的不再是單一產品,而是一種服務型態。


這種服務的延伸,是我最近花比較多時間在思考的議題,所以看到這種文章特別有興趣。



<補充想法>

每次搭計程車,就在思考這麼多計程車在路上跑,等在那邊排隊接客人,還能夠做甚麼事情?

像是大陸有因為人搭電梯不知道要看哪裡,所以放個廣告讓大家盯著看就有收入可賺,計程車也是類似的情況,不過台灣大的計程車電視廣告做的不好。

計程車的車程是短暫,但容易晃動,文字太多或要花太長時間觀看的就不太適宜,但同樣坐在後座的乘客可能因為看影片而開始話題,這就容易創造商機。

此外有時候計程車椅背有放雜誌讓乘客看,但是在車上看雜誌是很可怕的事情,容易被弄到暈車,導致體驗不佳,放置大圖像意念的廣告,反而比較容易印象深刻。

此外有些新概念覺得也可以參考,譬如飛機上一般人無聊會閱讀產品型錄,產品不多,但都有明顯的折扣,所以仍有買氣。

計程車上沒有房租、存貨壓力,但不能上網,如果放置具有特殊折扣的型錄,乘客如果參加會員,直接於手機或者填寫申購單與代碼給司機,司機可以抽佣,然後透過其他方式支付,以及計程車商直接透過系統登記的住址配送,客戶不用留下敏感資料,也許也是種銷售方式。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