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

投資標的的範圍與偏好

(圖片:.1to1media.com)

最近看很多朋友討論股票,對於營收趨勢,以及當期的盈餘頗重視。
用此來尋找具有股價成長機會的標的。

可能因為忙碌的關係,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去追尋股票,反倒是持續抱著持續經營體質比較優的股票,然後不斷加碼,並觀察這些公司的體質與競爭狀況有沒有出現問題。

或許是受到巴菲特與彼得林區的荼毒太深,喜歡的標的始終多來自於身邊能看到的產品,比較容易觀察到趨勢與客戶態度的轉變。





最近一期的<財訊>雜誌提到產業的隱形競爭對手,因為產業的變化快速,很多產業的對手往往不是眼前的主要對手,而可能來自於不同產業的替代,譬如磁片VS光碟片。

所以我對於能否掌握對這家公司產品的品質好壞,就比較在乎。
當然有些公司的產品仍然相當具有優勢,但我無法感覺得出哪家代工廠的代工品質比較好,哪些零組件廠商的競爭力比較強,或者哪些機台、模組、面板的技術比較厲害。

這些訊息可能有些來自於新聞報導,但是當市場轉向或者競爭對手出現時,我們就不容易感受到差異。

也大概因為這樣的關係,我自己投資的公司,大多與內需較有關係。

之前看到另外一個部落格版主說的有道理,像巴菲特或彼得林區所屬的美國市場,本身就是世界級的大內需市場,在這個市場中看到的品牌霸主,通常帶來的獲利也可觀,所以投資這些企業,長期下來可能獲得相當亮眼的報酬。

但是台灣本身內需市場不大,成長空間也有限,所以與其投資內需產業,不如投資外銷產業,未來的成長性更可觀。

不過對於公司的掌握度,仍是我在乎的問題,我也沒有太多時間能掌握外銷企業的競爭力高低。

目前的解決方式,則是拓展投資範圍,也把美國主要的品牌企業也納入投資範圍,然後並拓展到其他獲利良好的全球品牌。


對於從身邊找尋好投資標的的方式,優點來自於掌握度高,但也難免會預到無法掌握的情況,而錯失許多投資機會。

譬如這陣子很紅的葡萄王,我身邊沒有人提過這項產品,自己也沒使用過,不清楚品質與持續競爭力的優劣,所以就沒機會參與到。

另外寶雅也是,生活周遭沒有寶雅的店面,僅有很久以前曾經在中南部逛過一次,但沒太多感覺,自然也就沒有特別想投資的念頭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00919? 00939 還是00940?